“在家上学”风生水起,每个人总会有不同的选择。 从家塾和私塾,再到微型学校,“在家上学”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,主要是一种以家庭为主要教育场所、通常由父母或家庭教师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。在公众或支持、或狐疑、或反对的目光中,“在家上学”风生水起。如今,在中国大陆约有1.8万学生“叛逃”学校,选择“在家上学”,正在实践在家上学者估计约为2000人。报告显示,家庭选择在家上学前五位的原因依次是:“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”(54.19%)、“学校教学进度过慢”(9.50%)、“孩子在学校没有得到充分尊重”(7.26%)、“孩子厌倦学校生活”(6.70%)以及“宗教信仰的原因”(5.59%)。[阅读详情]![]() |
“在家上学”现象纪实 |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“在家上学”? |
虽说如今“在家上学”得到了一些专家和家长的认同,但他们同时表示,“在家上学”并不适合所有孩子。“在家上学”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下几个问题: |
|
“在家上学”将走向何方? | 美国200万学生在家上学 |
自“在家上学”出现以来,其在国内的合法地位问题一直饱受争议。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》规定,凡满6周岁的儿童,不分性别、民族、种族,都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。源于此,不合法就成了“在家上学”首先要面对的问题。随之而来的就是与传统学校教育的对接问题,“体制外”的孩子如果要参加中高考,学籍又是一个大问题。[详细阅读] |
在美国,有很多家长放弃公共教育的“福利”,自己担任教师在家教育孩子或是聘请专职老师,在家上学的人数不断上升,从2007年的150万达到现在的200万人以上,约占学龄儿童的3%。这些孩子中,情况各有不同。 此外在美国,在校上学或在家上学的情况是可逆的,很多孩子在年龄小的时候“在家上学”,以后随时可以进入公立或私立中小学继续学习,当然也有的孩子正相反。[详细阅读] |
“童话大王”郑渊洁 郑渊洁认为,孩子适合什么样的教育就让他接受什么样的教育。与郑亚旗相反,郑渊洁的小女儿喜欢上学,郑渊洁就让她上学,说要供她读到博士。“其实说到挑战传统教育制度,当年我让儿子退学,是因为我不满意那时的教育理念,将孩子的天性扼杀,把所有孩子都往一个模子里培养。”郑家一家三代人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——给孩子充分自由。[阅读详情] |
现代私塾老师袁鸿林 袁鸿林,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硕士。他的女儿袁小逸是他“私塾”的第一位学生。 在女儿3岁时,因她从身心上抗拒幼儿园的生活,而当机立断,把女儿带回家自己教。袁小逸12岁在大学旁听21岁博士毕业,袁鸿林表示,他的女儿并非天才,他也曾以此法训练过一批和小逸差不多大的孩子,结果,大部分孩子都达到了小逸的程度,有的甚至超过小逸。[阅读详情] |
北京日日新学堂负责人王晓峰 现在的教育注重的是知识学习,而知识是注重知识的结果。孩子是什么?让我们孩子成长为某一个工具,这不是我们的初衷,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很健康、完善的得到成长。孩子像一粒种子一样,这个种子是没有缺陷,是一个正常一粒种子,他成长起来也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成长方式和最后结果。为什么?就是因为他成长的环境不一样。[阅读详情] |
|
在家上学,叛离还是回归?
——《在家上学》专题简介
今年,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《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》(2013)发布。这份报告表示,目前活跃在中国大陆地区在家上学群体规模约为1.8万人。这一数据的庞大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,到底“在家上学”意味着什么?是叛离还是回归?本期【沪江专访】带你走进《在家上学——叛离学校教育》一书的作者李新玲,听听她的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