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妈妈给我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,并且咨询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。
我儿子火火1岁半,前两天在小区里玩,一个2岁左右的男孩和一个4岁多的女孩在玩跷跷板。火火眼巴巴地看着很羡慕。过了一会,2岁的小男孩说不玩了,吵着走。他妈妈把他抱起来,我便把火火放了进去。这时,那个小男孩突然反悔了,大哭着吵着还要坐。我心想咱们是后来的,就让呗。可我还没来得及把火火抱出来,那个小男孩就开始踢火火。我带火火转战滑梯,儿子倒是没哭。
可没过一会,小男孩也来到滑梯上,在火火旁边站了一阵,突然又开始踢火火,他妈妈立刻跑过来把他抱走,说“你这个孩子怎么总是这样?……”小男孩大哭,然后被妈妈带着离开了游乐场。火火楞住了,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,只能说,“是哥哥不对。”参见《孩子未来成功基础是人际交往》。
婴幼儿在一起玩的时候发生冲突,是很平常的事情,既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经历,也是一种学习方式。理论上,只要不涉及孩子的安全问题,家长都可以在旁边旁观,和随时提供必要的保护。但孩子之间的争执不管谁对谁错,无论任何情况,打人都不能根本解决问题。家长要让孩子明白,打人也许是你能想到的一种方式,但绝对不是好方式。参见《点评:纠正孩子12个坏习惯》。
在上面所说的场景中,大家可以看到,两位母亲都知道打人是不对的,也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。可为什么那个小男孩会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出现攻击性行为?说到底还是和孩子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关。家长有义务通过孩子之间的冲突,让打人的孩子知道这样做不对,并从中学会正常、积极的沟通方式;而被打的孩子也要学会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和保护自己。参见《6角度37条谈孩子发脾气原因》。
下面,让我们从孩子心理的角度来看看上面“战争”中的敌我双方,当时都是什么心态:
场景一:跷跷板处,下面对话均为画外音。
小男孩:“跷跷板也没啥意思,我不想玩了。”
火火:“总算我可以玩了。”
小男孩:“咦!这个位置还有人抢?不行,我要抢回来!最好的办法是大哭,不仅妈妈会心疼我,而且其他人也知道我受了委屈,还很厉害,最好不要惹我,乖乖的把位置让给我。”
火火妈:“这个男孩怎么改主意了?算了,让他吧。”
小男孩妈:“这个家长还不错,主动让开我孩子就不会闹了”
小男孩:“你赶快离开!我想要你就得让给我,再不走我就踢你!每次这样都很管用。”
小男孩妈:“这孩子脾气太大了!不过既然对方没说什么,我就当没看见好了。”
火火妈:“这个男孩真是不讲理!看他的样子还挺蛮横,算了,惹不起躲得起。”
火火:“这是怎么回事?我已经得到的位置又被抢回去了,对方还踢我,妈妈竟然没说话?好在踢的不痛,跟妈妈走吧。”
>>点击查看如何做好幼小衔接专题,阅读更多相关文章!
-
2011年幼升小试题—上海市七宝外国语小学
幼升小面试一直都是困扰着学前家长的一个问题,怎么样陪孩子度过幼升小阶段,爸爸妈妈要为孩子补充哪方面的知识?
- 2011年幼升小试题—上海市宏星小学
- 2011年幼升小试题—上海市爱菊小学
- 2011年幼升小试题—逸夫小学
- 2011年幼升小试题—世外小学